English

寄宿是喜是忧

1999-03-07 来源:生活时报 蔡云/文 我有话说

面对6岁儿子的她一脸的倦容,完全没有什么过节的气氛。问其原因,她说:她与丈夫平时的工作都很忙,于是就把儿子送了整托,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但毕竟儿子那一张胖胖的面孔到现在却变成了一条儿脸,为人母的她能说不心痛?儿子又要面临寄宿上学,心理上多少已经有了几分不安。

目前,三四十岁中年人都面临着上养老、下养小的重任。所以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他们就得不断地去创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于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选择了让孩子上寄宿学校。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城区的公立寄宿学校已发展到近20所。这证明了其发展确实是适应了社会需要,但从另一方面、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不乏有无奈的因素在其中。

同事吴姐在是否让孩子入寄宿学校这个问题上持反对意见,她表示即使再累再苦也要自己带。一是她不想让孩子与家庭有距离感,二是不想让孩子这么小就沾染上攀比的恶习。原来吴姐邻居的孩子从一懂事起便入了一所双语教育的学校,虽然学费不菲,但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启蒙环境,家长还是把孩子送到了这所被大多数人称为有钱有势的贵族圈里。但令人不能释怀的是这孩子另一种语言没见他说一语不要紧,却学会了攀吃攀喝,而且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的父亲仍让孩子继续读下去了,原因是与他儿子同学校的这群孩子不是出自官宦人家就是出自豪门,孩子小时候有这么一群小伙伴作基础,日后孩子长大如果没有太大的出息,随便找一个儿时的朋友帮帮忙,谁又能坐视不理呢?

当然,不能说这位家长想得没有道理,为孩子做些现在可行的事情是在每一个作父母亲的人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整个社会中毕竟是靠工薪生活的人占大多数,他们中大多数也渴望这种人们常常艳羡不已的“春天”。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在子女是否进入寄宿学校的问题上还是应量体裁衣,让孩子融入到大众之中。

毋庸置疑,孩子与孩子的环境在目前会有所不同,但孩子的未来应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家长的选择代替不了将来的孩子的努力,渴望那远处“春色”的同时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在你的身边那金色的秋季有多美。

《中国资产新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